1905年,八国联军侵华的阴影尚未散去,中国已成半殖民地。这年,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眼见西洋影戏(电影)在上海、北京盛行,却被洋人牢牢垄断,他决定要打破这局面,用国产影像发声。于是,他豪掷重金购入法国木壳手摇摄影机和14卷胶片,携手京剧名伶谭鑫培,在照相馆后院搭起露天影棚,经过三天紧张拍摄,成功完成。影片同年便在北京前门首次公开放映,震撼人心。
为何选择京剧《定军山》?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——黄忠请战的豪情壮志、舞刀的激烈武戏、刀光剑影的较量场面,完全适合无声电影的表现形式。作为“伶界大王”的谭鑫培,不仅主动放弃商业演出收入,更以“为民族留影”的坚定信念投身拍摄,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位演员。
拍摄过程中,全部依靠自然光,摄影师刘仲伦需在200尺胶片里精准捕捉动作。为了配合镜头,谭鑫培将京剧的程式化动作适度夸张,比如甩髯口、横刀亮相,既保留了京剧韵味,也满足电影空间叙事的需要。
影片改编自《三国演义》70、71回,讲述老将黄忠在定军山战役中斩杀夏侯渊的英勇故事:黄忠向诸葛亮请战被拒,舞刀断弓示志,终获令箭;巧用火攻烧毁曹军粮草,逼退张郃;在法正计策助攻下,黄忠居高临下腰斩夏侯渊,夺下定军山。虽剧情简化为三个武打片段,谭鑫培的演绎却生动刻画了忠勇双全的老将形象,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经典的首个角色。
展开剩余63%这部影片为何轰动?
第一,激起了民族情感的强烈共鸣。大观楼首映时,万人空巷,观众为“中国也能拍电影”欢呼。《大公报》称赞:“洋人戏法终不如国货之亲。”票房连续数月火爆,甚至引起慈禧太后召见观影。
第二,开创了戏曲电影的范式。京剧与电影结合,不仅满足传统戏迷的审美,也为新艺术形式注入文化基因。之后几十年,《难夫难妻》《歌女红牡丹》等片延续了这一“影戏”传统。
第三,尽管原片拷贝失传,影片存在真实性质疑(如学者黄德泉曾质疑史料缺失),但作为“中国首部电影”的符号意义早已超越真假。2005年相关纪念邮票和献礼影片进一步巩固了它的民族文化图腾地位。
现实意义上,任庆泰从买设备、搭影棚到冲印全程自主,奠定中国电影工业的雏形。其子任育丰后来创办华北电影公司,推动国产电影商业化。面对列强文化侵略,《定军山》以国粹为根基,宣告中国电影主体性,开创“传统为基,创新为动力”的创作思路,影响至今。此外,影片展示戏曲舞台程式能成功转化为电影语言,为后来《霸王别姬》《梅兰芳》等戏曲电影奠定基础。
剧本值得借鉴的地方有:
一是文化符号选得精准。定军山作为三国重要军事据点,象征民族气节;黄忠形象暗示文化韧性,历史符号寓意深厚。
二是虚实结合的叙事技巧。虽然剧情简单,通过“请命—破敌—凯旋”三个高潮片段剪辑,完成戏剧闭环,满足观众戏曲高潮期待,也成早期电影叙事模板。
三是本土化改编智慧。受无声电影技术限制,强化动作和表情表现,如谭鑫培的甩髯口和刀花设计,既保留京剧精髓,又贴合电影视觉特征,成功实现传统艺术现代转译。
《定军山》虽仅剩14卷胶片残影,却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无法磨灭的烙印。它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,更是文化自觉的宣言。当谭鑫培的刀光划破1905年银幕时,中国人用影像证明:无论时代多么动荡,艺术永远是民族精神的灯塔。这部“无拷贝的经典”至今提醒我们,文化力量源自对自身传统的自豪与革新。
发布于:山东省宝尚配资-可信的股票杠杆平台-配资平台佣金-全国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